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回首頁

:::

司法保護苗圃

從政策行銷的觀點談反毒宣導工作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
  • 點閱次數:16916
法務部保護司 專門委員 羅進明 政策行銷概念的由來 政策溝通在現代民主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個能溝通對話的社會才能夠健全發展,好處除了能化異求同,減少誤會與紛爭外,好的政策溝通,更有助於凝聚全民共識、將資源做適當的配置,因此政府在推動公共政策時,為尋求民眾的支持,理應建立良善的溝通管道,而政策行銷概念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自1933年,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之「爐邊談話」,此為其所獨創和群眾聯繫的一種特定方式,最大特色是透過「爐邊談話」的廣播免除了官方排場,利用和民眾話家常的方式作為推行新政的手段,並形塑平易近人、風趣幽默的個人形象,也多次透過爐邊談話,在美國和世界經濟變化的關鍵時刻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隨著社會快速的變遷,賦予了政府部門行銷概念的新思維,公民參與觀念的提升,政府應更積極的將民眾的聲音納入公共政策的規劃與評估當中,如何兼顧社會公義與民眾顧客的訴求與偏好,也就影響了政府部門政策行銷的演進,1979年Kotler & Levy 提出「行銷概念擴大化」,將行銷觀念不再侷限於營利組織或企業的行銷,政府提供滿意的服務給利害關係人或團體,公共政策即為其所行銷之產品,因此主張公共部門也適用行銷的概念,將行銷觀念導入公共政策規劃與執行,更有助於政策的執行,之後於1981年Mokwa & Permut 將政府部門行銷問題加以系統性的建構,提出了政府行銷與傳統企業行銷過程的不同面向與特質,直到1991年Snavely將企業行銷觀念轉化及修正,建構政策行銷的研究模式,而Altman & Petkus 則應用社會行銷的觀念,提出以利害關係人為基礎的政策制定模式,行銷觀念逐漸成為公共政策領域中重要研究議題,公共政策相關的行銷研究也日漸豐富,國內這些年來也陸續有人從事相關的公共政策行銷研究。(註1) 政策行銷的成功要素 藉由行銷手法將產品、觀念傳達到民眾,以推廣政策理念,改變社會大眾的意見和態度,進而帶動社會進步和發展,欲促成民眾的改變,大致可區分包括認知改變、行動改變、行為改變與最終的價值改變等階段,就認知改變而言,行銷重點在喚起民眾對於某項議題或價值的注意,例如民眾對於一項宣導訊息,通常具有以下特點,那就是選擇性注意(selected attention),意指人們對於所接觸的資訊有所選擇,通常只接觸感興趣的訊息,而逃避或跳過不感興趣或與他們無關的訊息。第二項是選擇性扭曲(selected distortion),意指人們可能因價值或信念的不同,而對所接收的資訊作不同的解讀。第三項是選擇性儲存(selected retention),意指人們依照其對固有的態度與信念支持程度,決定其是否將所獲致的資訊儲存於記憶體中,上述三種選擇性傾向,時常決定政策行銷工作的成敗,因此值得加以留意。而就行動改變來說,行銷活動的目的在於促成人們對於某一特殊、短期行動的改變,例如引發人們去參與捐血等,促成行動改變比單純的認知調整來的困難,因為對一般人而言,改變行動必須付出成本,困難度較高,阻力也較大,所以行銷活動也就必須賦予目標顧客更多的誘因,才能促成他們在特定行動上的改變。緊接著與短期的認知、特定行動改變不同的,是行為改變,例如鼓勵戒煙、戒酒或改變飲食習慣等,需要長期性改變一項行為模式,因此顯然又較改變某特定單一行動更加困難。最後則是價值改變,因人們的價值觀通常牽涉廣,且與個人生長或學習環境有關,可謂根深蒂固,試圖改變也就成了政策行銷工作最大的挑戰。當然依照所需達到行銷程度及任務不同,對於政策行銷所需投入的資源與宣達方式也就不同,在進行及規劃的同時,有必要事先加以有效的掌握及分析研判,以免政策行銷的失敗。 而政策行銷最大的特點在於產品的無形性,對於一項政策或社會理念,不但是無形甚至是抽象的,不易於行銷,尤其對於無潛在需求的民眾,有時甚至還有所謂負需求(negative demand)之情形,有別於企業產品之行銷,顧客無法因購買此產品而立刻獲得利益,在不易接納某項政策或社會理念的情況下,造成行銷上的困難,參考美國學者Rothschild曾對於反垃圾運動,勸導人們不亂丟垃圾之宣導不成功的原因,包括大部分人對涉入主題不感重要且無興趣、缺乏對環境議題預先的認知、需眾人集體投入與努力才能見效、反垃圾行為可能導致生活的不便、清潔環境的需求不夠強烈、反垃圾行為的資訊只用一種,缺乏對不同民眾屬性而有不同的調整等。而綜合國內外學者曾提出行銷成功的幾項要素,包括一、強化人們對目標的動機強度:目標明確、具正當性,有助觸動民眾對於一項政策或改革的支持動機。二、選擇聲譽較高的推動機構:推動機構的高聲望及公信力,以及執行機構的能力與效率好,愈能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與認同。三、適當的方案或誘因:配合適當的誘因及市場區隔,有助於行銷方案的成功,目標對象個人對投入改變所需成本與期望報酬間的差距愈小,愈能增加政策行銷成功的機會。四、行銷資訊能引爆話題:所行銷的政策資訊若能挑戰舊有價值觀念,甚至禁忌話題,較能引起媒體及社會大眾的注意。五、別忽略口耳傳播的魅力:大眾媒體對資訊傳播的效果及速度已眾所皆知,但對於目標顧客能形成改變者,面對面、網路社群或透過臉書、Line等之口語相傳更是不可忽略。(註2) 政府反毒宣導工作辦理概況 毒品防制議題一直被世界各國高度重視,而國人對毒品犯罪問題,也一直高居民怨調查的前5 名,顯見社會大眾普遍對層出不窮的毒品問題感到憂心,政府為擴大宣示反毒,自83年開始舉辦「全國反毒會議」,過去我國反毒工作較偏重於供給面之毒品查緝,而對於需求面之拒毒及戒毒工作,所投入之資源相對較低,為澈底達到毒品防制之治本效能,依照行政院於民國95 年6 月2日所召開之「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資料顯示,已由過去「斷絕供給,降低需求」,調整為「首重降低需求,平衡抑制供需」,連結「防毒」、「拒毒」、「戒毒」及「緝毒」等反毒四大區塊,並設置「防毒監控組」、「拒毒預防組」、「緝毒合作組」、「毒品戒治組」及「國際參與組」等反毒五大分組,藉以發揮反毒之整體統合力量,其中反毒宣導工作主要係由拒毒預防組負責,工作重點為運用各宣傳管道,加強反毒資訊宣導,擴大反毒宣導成效。主要負責部會包括教育部、法務部、內政部、國防部、文化部、經濟部、交通部、 衛生福利部、勞動部、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前身)、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臺中市政府、台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等單位。而面對新興毒品不同於傳統海洛因、嗎啡、古柯鹼等生理戒斷症狀明顯的特性,為防止毒品濫用及其危害性,拒毒預防的工作也從毒品危害性及犯罪預防宣導,轉而朝向強調健康的身心、藥物濫用的危害與自我健康管理的宣導,透過民眾對藥物濫用危害深切的認知,以有效拒絕毒品的誘惑,近年則由中央機關教育部、法務部、衛生福利部結合成「戰毒聯盟」,透過跨機關整合方式,積極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投入反毒宣導工作,凝聚全民反毒的決心。 未來反毒宣導工作,更須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並與地方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緊密合作,因地制宜,根據地區特性,分眾、分區域發展反毒宣導策略,以建構家庭、學校、社區、職場綿密的拒毒預防網絡,有效降低施用毒品的新生人口。面對近年來新興毒品日益氾濫的問題,行政院更於102年6月6日核定「防毒拒毒緝毒戒毒聯線行動方案」,希望整合教育、警政、法務、衛生、社福等單位資源,結合民間反毒力量,以擴大社會影響力,強化全民反毒意識及守望相助功能,達成共同參與反毒工作的效果,以營造無毒健康的幸福家園。相關資料透過幾個主要負責部會的網頁資料,包括前面提到的「戰毒聯盟」:教育部「紫錐花運動」、衛生福利部的「反毒資源館」、法務部「無毒家園」等之反毒網站,可獲得相關反毒工作推動情形、認識毒品、文宣影片、戒毒資源、甚至線上遊戲等,相當豐富而多元,惟閱聽眾是哪些人、目標族群有無真正接收到、是否達到反毒宣導效果,有無符合政策行銷廣告效益等均值得進一步加以關注及探討。 政策行銷的策略運用 談到政策行銷策略的運用,行銷策略的教科書大致提到幾項觀念包括:一、分析行銷環境:利用SWOT環境分析等工具,瞭解所處環境中組織內、外的資訊,以提供訂定行銷目標、界定顧客、市場區隔與行銷策略之參考及基礎(註3);二、界定目標顧客與市場區隔:不同的目標顧客群體有不同的偏好及需求特性,採取「差異行銷」或「集中行銷」;三、擬定行銷策略、規劃行銷組合:以行銷的主要核心產品為理念,包含有形或無形的服務,使用一般民眾可接受的語言,使用適當的宣導管道,行銷政府之政策或活動,以達到政策目標;四、執行及控制評估:在界定顧客、市場區隔、規劃行銷組合後,則進入執行與評估階段,透過組織內外資源,執行相關行銷方案,經由成效回饋的落實,持續評估與修正提供行銷策略再修正,目標顧客與市場區隔再界定等(註4),以達成政策行銷之效果,如何套用在反毒宣導工作上,本文謹試著提出幾項淺見: 一、不可輕忽的環境力量 在Gradwell 所寫的「引爆趨勢」一書中之章節談到「環境力量」的觀點,其中提到80年代的紐約市深陷嚴重的犯罪潮,但這股風潮在90年代犯罪率達到高峰後就持續下降,謀殺案減少三分之二,重大刑案減少一半,突然平息,作者歸納其理由,發現其中除了古柯鹼買賣交易量的銳減及美國經濟大復甦,因貧窮而受到誘惑犯罪者減少之理由外,另一種有趣的說法則是「破窗理論」,都會區內的塗鴉、公共失序等小問題,等於類似被打破的窗戶,如沒人關心,只會招致更多、更嚴重的犯罪,治理者透過導正周遭環境內最微不足道的細節,扭轉了流行風潮,從「環境力量」,我們意識到人們對環境變化不僅敏感,甚至可說是非常敏感,而能夠引發一場風潮的環境變化,可能非常不同於我們的預期,絕不可予以忽略特殊的環境能夠影響人心(註5),我們內在的情緒其實是反映外在的「環境力量」,政策行銷規劃的過程,可透過SWOT政策分析工具,瞭解組織內外環境,相關機會及威脅,包含宏觀的環境,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技術環境等,以及微觀的環境,行政部門、一般社會大眾、利害團體等,以作為選定策略,發展行動方案的依據。(註6) 二、行銷資訊與意象要能引爆話題 行銷要能達到目的,首先行銷資訊本身必須能引起社會大眾的知曉與廣泛討論,如何引爆討論話題,引發媒體或網路社群的注意,值得進行政策行銷前發揮想像力預為思量,有時驚爆的話題或挑戰禁忌的命題,更可達到引爆行銷資訊傳播的效果,此外,打造品牌是政府部門確保行銷服務符合定位的策略之一,就政府部門與其計畫而言,一個強勢的品牌形象可以協助達成行銷目標,加深民眾對該品牌的了解及加強品牌知名度,而值得信任的品牌意象,也會提高民眾參與計畫或活動的程度,還可達到說服民眾遵守法律與規範,因此,為達到雙贏的局面,必須能符合民眾的需求,幫助其快速做出有信心的決定,甚至滿足民眾無形的需求,以教育部於101年發起的推廣「紫錐花運動」為例,主要係為響應聯合國國際反毒日,透過各學校之校園塑造新思維、新觀念,引導青年學子對自我生命的期許與熱情,希望將反毒的紫錐花運動由我國校園、社會再推向國際,讓全球國際社會共同奮鬥,惟此一反毒意象之行銷對象似乎僅以在學之學生為主,一般未在學之青少年或社會大眾,或許並未能真正受到感染,如何抓住民眾的吸引目光,達到行銷政府反毒政策之目標,似可重新形塑全國性之反毒品牌識別標幟,建立新的反毒宣導主軸意象,結合高聲望的推動機構及配合各項反毒行銷企劃,深化民眾對於此一反毒意象的連結,增進反毒的認知與信任感,以期達到反毒行動之效果。 三、選擇聲譽較高的推動機構 政策行銷議題的推動機構相當重要,機構的社會聲望愈高,愈具公信力,也愈易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與共鳴,例如談到國內戒煙的運動,印象中就可輕易連結到董氏基金會,而過去這些年來,該基金會也確實對公部門在推動戒煙或拒吸二手煙的宣導工作上提供了相當大的協助,也避開了政府在自我政策行銷過程,容易讓民眾有「說教」的感受,甚至反彈而產生排斥的心理,影響政府政策美意,施政效果打了折扣,甚至形成反效果。另舉一個例子,美國反犯罪的代表「麥古菲狗」(Mcgruff the Crime Dog),該項全國性的宣導計畫醞釀於1978年,目的在說服民眾犯罪可以預防,也教導美國民眾如何預防,該項品牌令高達八成的兒童感到親切、值得信賴、聰明、有愛心與願意幫助別人的感覺,這項計畫是由美國司法部、聯邦調查局等公部門,以及廣告協會、盛世廣告公司所支持,管理工作上則由一非營利組織全國犯罪防制委員會來負責,營運資金來自各式各樣的政府機構,還有私營企業、基金會或個人捐獻等,是相當成功的公共服務計畫,民眾看到「麥古菲狗」就很容易跟打擊犯罪相為結合,看到這個標幟就讓人聯想該委員會的貢獻與功能,加以認同甚至願意以行動或捐款支持,後來美國司法部還提供資金請該委員會進行預防身分盜用計畫,教導民眾採取實際行動保護個人資料。或許以國內對於反毒工作資源分散在各機關的現況,以及為期改變民眾對於政府反毒工作的印象,似可考慮結合高聲望的基金會等非營利機構或透過具公信人士重新創設新的基金會及成立反毒基金等方式,整合公、私資源,營造新的政策行銷意象與反毒氣勢,協助該項工作的推動。(註7) 四、行銷目標族群的區隔 在行銷的概念上,界定目標顧客與市場區隔,是有效執行政策行銷的基本課題,面對不同的目標顧客群體差異特性,包括年齡、性別、族群、語言、職業、習慣領域等加以區分,再根據目標顧客群的共同特徵,進行廣告行銷方式的設計,有助於行銷資源最經濟有效的利用,從各機關的資料顯示,目前的反毒工作雖已由供給面之毒品查緝轉為加強反毒之預防工作,在拒毒工作上也聯結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網路,但是仍可見有關兒童青少年藥物濫用的防治仍以學校為主,前面所提到的推廣「紫錐花運動」即是,惟學生藥物濫用場域以近九成是校外,而青少年接觸新興毒品的管道係以網咖、夜店等青少年常去休閒娛樂場所為主,另外像是邊緣青少年,需高度關懷的對象,其所身處的環境領域,以及地方上的陣頭、宮廟活動等,平時所接觸的事物、語言表達方式、看待外界社會的想法等,均與一般在學校內的學子有極大的差異,應運用的行銷管道及文宣表達方式也就不同。其他像是一般的社會人士或與毒害等訊息較不直接相關者,對於毒品的認知是否停留在事不關己,就毒品對社會的危害及反毒之於國家的重要性等之認知或迫切程度,相對忽略或缺乏關注,因此利用行銷目標組群的區隔,面對不同族群對象所運用的行銷工具或表達的方式亦應有所調整。 五、決定行銷所要達到的改變程度 前面提到政策行銷成功的要素,進而促成民眾的改變,可分成認知改變、行動改變、行為改變與最終的價值改變等程度的差異,所需投入行銷資源及工具、方法也隨之而有別,對於反毒宣導工作而言,「認知改變」的行銷重點在喚起民眾對於反毒議題或價值的重視,就一般民眾的宣導訊息,達到認知改變認應已足夠,但由於人們較不感迫切需要,反應在逃避或跳過不感興趣或與他們無關的訊息,行銷對象族群通常具有選擇性注意、選擇性扭曲、選擇性儲存等特點,決定政策行銷策略時應加考量。而欲達到「行動改變」的程度,反毒行銷活動為了促成人們對於反毒意識、支持行動的改變,參與反毒行動或舉報身邊吸毒徵兆者,進而促成鼓勵勇敢參加戒癮療程,通常必須付出成本增加行動意願,適度提供目標顧客行銷誘因,是行銷規劃時可加考慮的方式;接著是達到「行為改變」的程度,例如宣導民眾站出來鼓勵身旁朋友戒毒、或吸毒者踏出腳步接受戒癮治療等需要長期性改變一項行為之模式,困難程度相對較高;最後則是達到目標群眾「價值改變」,難度最高,也是政策行銷工作最大的挑戰,因此首先應適當界定所欲達到改變的程度,依照所需達到行銷程度及任務不同,對於反毒政策行銷工作所需投入的資源與宣達方式也就不同,在進行規劃的同時,應事先加以判斷,以確保政策行銷之成功。 六、運用口耳傳播的魅力 經由前面提到的步驟後,透過環境分析訂定行銷目標、界定不同的目標顧客及利害關係群體不同的偏好及需求特性,擬定行銷策略、規劃行銷組合,使用對象民眾可接受的語言,運用適當的宣導管道,行銷政府之政策或活動,以達到政策目標,目前各政府部門在進行政策宣導時,均已相當普遍的體認到大眾媒體對資訊傳播的效果,也廣泛的利用各類媒體諸如報紙、雜誌、車廂或戶外看板廣告、電視、廣播等電子媒體及資訊網路等各種媒介或辦活動等方式,以達政策行銷之目的,但使用各種傳播的管道主要還是需借重人們口耳傳播的影響力,也絕對不可忽略,目標顧客群要能形成改變,面對面、網路社群或透過臉書、Line等之口耳相傳均是散播速度極快的方式,而從另一個角度,青少年感染毒品之管道不也就是來自所處不良環境耳濡目染的結果,最近影藝人士柯震東、房祖名在北京吸毒被逮消息,震驚海內外,而家扶基金會的調查報告發現,有9.6%的兒少曾經在網咖、夜店、PUB、親戚、朋友等生活週遭環境實地看過毒品,接觸毒品頻率創歷年新高,或許也造成青少年孩子們因而接觸甚至吸食毒品,不得不加留意,也是反毒宣導工作上可加以逆向操作及深化之處,尤其運用網路、動漫及社群等之媒介,及青少年偶像代言之影響力,透過青少年對美麗偶像外型崇拜的重視心態,以及同儕間近距離口耳傳播的渲染力,借力使力,以鼓勵其正向面對壓力及誘惑的方式導向其遠離毒害。 七、效益評估機制的建立 政策行銷工作在界定顧客、市場區隔、規劃行銷組合後,則進入執行與評估階段,透過組織內外資源,執行相關行銷方案,經由回饋機制,持續提供行銷策略評估與再修正,以及對於行銷目標顧客群體與市場區隔再加界定,Kotler & Levy 曾指出,行銷計畫須有持續性的回饋,而回饋的落實,則有賴於控制工作之建立,亦即行銷計畫執行後之成效,應持續予以評估,以了解整個行銷計畫之成效與缺失,作為爾後修定計畫之參考。也就是整個政策行銷工作,應將執行的相關資訊與經驗,回饋到界定顧客、市場區隔與行銷策略組合規劃等階段,進而落實控制與評估工作,以達成政策行銷之效果,但因政策行銷通常具有諸如目標顧客的不確定性、標的團體的態度傾向不明確、行銷策略與行銷目標間因果關係不確定性、以及必須注意社會的可接受性、多屬服務行為而非有形產品等特質,及所需投入之有形、無形成本等,對於政策行銷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均有賴訊息回饋後提供效益評估之參考,而相關反毒文宣、活動等,或許可透過現場回收問卷或每隔適當時間進行抽樣電訪民調等,瞭解該項行銷宣導結果,對目標群體或一般民眾、團體等造成多少的影響或改變的程度、有無漏網之魚,適度回饋給主辦機關持續評估調整,以期行銷策略之規劃及運作更為周延有效。(註8) 八、整合公私力量,凝聚全民共識 根據統計資料,102年各地檢署毒品案件偵查終結7萬150人,起訴4萬305人,其中第一級毒品者占38.3%,第二級毒品者占52.8%,而執行判決確定有罪人數3萬6千餘人,占全部刑案有罪人數超過2成,而其中有毒品罪前科者更達80.9%,再以在監受刑人5萬8,565人之分布而言,毒品罪者2萬6,779人占45.7%居首,其中女性受刑人毒品罪者3,360人占67%,亦占受刑人的首位(註9),且令人心驚的是,吸毒人口不但暴增,且毒癮患者的再犯罪率仍高,更是不斷年輕化,反毒議題理當受到全民重視,政府更應嚴肅看待毒品氾濫問題,將之列為全民公敵,有效整合上游教育、宣導、中游防治、以及下游戒治等工作環節,打贏這一場刻不容緩的戰爭。惟當前政府的反毒工作事權不一,包括防毒、拒毒、緝毒與戒毒等業務橫跨了中央十餘單位,疊床架屋,難以有效統合發揮反毒效能。毒品問題牽涉層面廣泛,毒品防制措施亦絕非單一部會或單位,甚至亦非僅公部門所能獨立完成,應營造全民意識,結合公、私部門之資源,統合相關部會反毒資源及經費,發展反毒宣導主軸意象,搭配多元、活潑之行銷手法,達到拒毒、反毒之目的。 而凝聚全民共識更是決定反毒工作成敗的關鍵,透過辦理網路公民論壇,經營網路社群、或以舉辦公聽會或座談等方式,藉由與民間公民團體、有志之士的對話,瞭解公民社會對本議題之看法,發掘民間支持反毒力量,共同來協助後續之推動工作,讓反毒運動成為全民普世價值,政府力量資源有限,民間活力無窮,可思考善用民間資源,拓展政策行銷管道,例如透過經濟部動員各工商團體及企業、農委會動員各農漁牧團體、勞動部動員各勞工團體等,以發動簽署「反毒認同卡」活動的方式,取得各團體認同後,成為反毒堅貞力量之一員,後續願意將各類反毒文宣或訊息等透由其管道轉發給團體內之社員、會員或員工等,以增加宣導層面,另結合宗教、慈善團體等,藉助其行善勸化的影響力量,以挽救邊緣青少年,避免其陷入毒品深淵,也讓每一位民眾都能知道毒品的危害嚴重性及隨時發揮愛心,行善做功德,例如留意身邊親友,發現有疑似吸毒現象者,主動透過衛福部等藥癮戒治機構提供專業協助,上自中央各部會、下到地方鄰里共同推廣,藉深刻反毒意象深植於民眾心中,讓民眾除了認知上的改變,也能達到行動改變,甚至行為、價值的改變,以強化政策宣導之效果。 結語 一個人吸毒,不單毀了一個家庭,也影響了整個社會、國家,長期使用毒品者腦部因已病變,通常無法自我控制,最後導致為購買毒品,往往不擇手段偷、搶,有時只為區區數百元,隨機搶劫、殺人,甚至對自己的親人長輩或無辜路人痛下毒手,加以殺害,社會新聞時有揭露,也成為每個人周遭生活中的不定時炸彈,根據調查社會大眾對政府之十大民怨,「毒品氾濫」仍係其中之ㄧ,且我濫用毒品人口逐年年輕化,新興毒品不斷推陳出新,因其具有群聚性、公開性、流通性、便宜性以及流行性等特性,使得兒童青少年藥物濫用情形的確較以往來的嚴重,販毒型態日趨複雜化,透過同儕間交流,已有向下蔓延至青少年學子的現象,顯見毒品問題之嚴重性(註10)。許多資料顯示,青少年愈早接觸毒品,未來愈有可能沾染毒品進而使用成癮性高之毒品,加上青少年在藥物影響下所可能引發的攻擊性犯罪行為,或為維持其用藥需求來源,受幫派及不良份子支配或出現搶奪、竊盜等犯罪行為,進而自吸毒提升至販毒層次,轉售藥物圖利,此外像是因與身處次文化團體為伍,增加接觸或受誘引吸毒的情形,在在衍生嚴重之社會問題,甚至動搖國本,亟需各界正視,也有賴司法、警政、教育、衛生、醫療、勞工及社政等政府部門齊心協力,結合民間資源共同面對及解決毒品問題。 毒品為害之烈,眾所皆知,尤以一級毒品包括鴉片、嗎啡、海洛因、古柯鹼等,不知害多少人傾家蕩產、身敗名裂,反毒工作可說是一項永無休止的長期抗戰,唯有全民具有反毒的意識與決心,讓反毒活動、宣導方式深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才能真正營造無毒健康的家園。毒品氾濫的問題攸關國本的動搖,社會大眾、輿論及政府機關都應該予以更高密度的關切,除透過嚴刑峻法的威嚇,希望能讓毒品在台灣絕跡外,在預防毒害方面,政府及諸多公益團體,也應不遺餘力向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宣導毒品的可怕,期待從源頭減少吸食的人口,為達到行銷政府反毒政策之目標,建議重新形塑全國性之反毒品牌識別標幟,建立新的反毒宣導主軸意象,結合高聲望的推動機構,成立反毒基金及配合各項反毒行銷企劃,深化民眾對於此一反毒意象的連結,增進反毒的認知與信任感,重視藥物濫用的預防概念,針對身處高壓力或高誘惑等雙高族群,透過強調對身心健康壓力調適方法的提倡及毒品危害嚴重後果的觀念,以降低渠等藥物濫用行為發生的風險,結合公私力量,全民總動員,以期達到反毒行動政策宣導之效果。 註釋 註1:政策規劃與行銷,翁興利著。 註2:同註1。 註3:公共政策行銷策略之研究,林佳慧著。 註4:同註1。 註5:引爆趨勢,Malcolm Gladwell 著,齊思賢譯。 註6:行銷型政府的治理模式:政策行銷與政策網絡整合的觀點,孫本初、傅岳邦合著。 註7:科特勒談政府如何做行銷,Philip Kotler & Nancy Lee 合著,郭思妤譯。 註8:同註1。 註9:102年法務統計年報,法務部統計處。 註10: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惡化,曾慧青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