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新聞發布
中華民國94年2月5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400016841號令制定公布「行政罰法」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
-
點閱次數:1093
中華民國94年2月5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400016841號令制定公布「行政罰法」
94.02.05 總統令:制定「行政罰法」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五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400016841 號令制定公布全文 46條;並自公布後一年施行
第 1 條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而受罰鍰、沒入或其他種類行政罰之
處罰時,適用本法。但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從其規定。
第 2 條 本法所稱其他種類行政罰,指下列裁罰性之不利處分:
一、限制或禁止行為之處分:限制或停止營業、吊扣證
照、命令停工或停止使用、禁止行駛、禁止出入港
口、機場或特定場所、禁止製造、販賣、輸出入、
禁止申請或其他限制或禁止為一定行為之處分。
二、剝奪或消滅資格、權利之處分:命令歇業、命令解
散、撤銷或廢止許可或登記、吊銷證照、強制拆除
或其他剝奪或消滅一定資格或權利之處分。
三、影響名譽之處分:公布姓名或名稱、公布照片或其
他相類似之處分。
四、警告性處分:警告、告誡、記點、記次、講習、輔
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似之處分。
第 3 條 本法所稱行為人,係指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自
然人、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中央或地
方機關或其他組織。
第 4 條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
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第 5 條 行為後法律或自治條例有變更者,適用行政機關最初裁
處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但裁處前之法律或自治條例有利於
受處罰者,適用最有利於受處罰者之規定。
第 6 條 在中華民國領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適用
本法。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航空器或依法得由
中華民國行使管轄權之區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以在中
華民國領域內違反論。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
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第 7 條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
罰。
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中央或地方
機關或其他組織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其代表人、管理人、
其他有代表權之人或實際行為之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之
故意、過失,推定為該等組織之故意、過失。
第 8 條 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但按其情節,得
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第 9 條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予處罰。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處罰。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
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予處罰。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
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處罰。
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第 10 條 對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事實之發生,依法有防止之義
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事實者同。
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事實之危險者,
負防止其發生之義務。
第 11 條 依法令之行為,不予處罰。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職務命令之行為,不予處罰。但明知
職務命令違法,而未依法定程序向該上級公務員陳述意見
者,不在此限。
第 12 條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
為,不予處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第 13 條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之緊
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予處罰。但避難行為過當
者,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第 14 條 故意共同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者,依其行為情
節之輕重,分別處罰之。
前項情形,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違反行政法上
義務行為,其無此身分或特定關係者,仍處罰之。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致處罰有重輕或免除時,其無此
身分或特定關係者,仍處以通常之處罰。
第 15 條 私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其職務或為
私法人之利益為行為,致使私法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
罰者,該行為人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除法律或自治條例
另有規定外,應並受同一規定罰鍰之處罰。
私法人之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因執行其職務或為
私法人之利益為行為,致使私法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
罰者,私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如對該行政法上
義務之違反,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未盡其防止義務時,除法
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應並受同一規定罰鍰之處罰。
依前二項並受同一規定處罰之罰鍰,不得逾新臺幣一百
萬元。但其所得之利益逾新臺幣一百萬元者,得於其所得利
益之範圍內裁處之。
第 16 條 前條之規定,於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或
法人以外之其他私法組織,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準用之。
第 17 條 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公法組織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
依各該法律或自治條例規定處罰之。
第 18 條 裁處罰鍰,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
度、所生影響及因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
受處罰者之資力。
前項所得之利益超過法定罰鍰最高額者,得於所得利益
之範圍內酌量加重,不受法定罰鍰最高額之限制。
依本法規定減輕處罰時,裁處之罰鍰不得逾法定罰鍰最
高額之二分之一,亦不得低於法定罰鍰最低額之二分之一;
同時有免除處罰之規定者,不得
逾法定罰鍰最高額之三分之一,亦不得低於法定罰鍰最
低額之三分之一。
但法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其他種類行政罰,其處罰定有期間者,準用前項之規
定。
第 19 條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法定最高額新臺幣三千元以下罰
鍰之處罰,其情節輕微,認以不處罰為適當者,得免予處
罰。
前項情形,得對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施以糾正或勸導,
並作成紀錄,命其簽名。
第 20 條 為他人利益而實施行為,致使他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
受處罰者,該行為人因其行為受有財產上利益而未受處罰
時,得於其所受財產上利益價值範圍內,酌予追繳。
行為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他人因該行為受有
財產上利益而未受處罰時,得於其所受財產上利益價值範圍
內,酌予追繳。
前二項追繳,由為裁處之主管機關以行政處分為之。
第 21 條 沒入之物,除本法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以屬於受
處罰者所有為限。
第 22 條 不屬於受處罰者所有之物,因所有人之故意或重大過
失,致使該物成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工具者,仍得
裁處沒入。
物之所有人明知該物得沒入,為規避沒入之裁處而取得
所有權者,亦同。
第 23 條 得沒入之物,受處罰者或前條物之所有人於受裁處沒入
前,予以處分、使用或以他法致不能裁處沒入者,得裁處
沒入其物之價額;其致物之價值減損者,得裁處沒入其物
及減損之差額。
得沒入之物,受處罰者或前條物之所有人於受裁處沒入
後,予以處分、使用或以他法致不能執行沒入者,得追徵
其物之價額;其致物之價值減損者,得另追徵其減損之差
額。
前項追徵,由為裁處之主管機關以行政處分為之。
第 24 條 一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而應處罰鍰者,依法
定罰鍰額最高之規定裁處。但裁處之額度,不得低於各該
規定之罰鍰最低額。
前項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除應處罰鍰外,另有沒入
或其他種類行政罰之處罰者,得依該規定併為裁處。但其
處罰種類相同,如從一重處罰已足以達成行政目的者,不
得重複裁處。
一行為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及其他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而
應受處罰,如已裁處拘留者,不再受罰鍰之處罰。
第 25 條 數行為違反同一或不同行政法上義務之規定者,分別處
罰之。
第 26 條 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
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
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
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
付審理之裁判確定者,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
之。
第 27 條 行政罰之裁處權,因三年期間之經過而消滅。
前項期間,自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終了時起算。但
行為之結果發生在後者,自該結果發生時起算。
前條第二項之情形,第一項期間自不起訴處分或無罪、
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之裁判確定日起算。
行政罰之裁處因訴願、行政訴訟或其他救濟程序經撤銷
而須另為裁處者,第一項期間自原裁處被撤銷確定之日起
算。
第 28 條 裁處權時效,因天災、事變或依法律規定不能開始或進
行裁處時,停止其進行。
前項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翌日起,與停止前已
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第 29 條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由行為地、結果地、行為人
之住所、居所或營業所、事務所或公務所所在地之主管機關
管轄。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違反行政
法上義務者,得由船艦本籍地、航空器出發地或行為後在中
華民國領域內最初停泊地或降落地之主管機關管轄。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外國船艦或航空器於依法得由中華
民國行使管轄權之區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得由行為後
其船艦或航空器在中華民國領域內最初停泊地或降落地之主
管機關管轄。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依法得由中華民國行使管轄權之區域
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不能依前三項規定定其管轄機關
時,得由行為人所在地之主管機關管轄。
第 30 條 故意共同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其行為地、
行為人之住所、居所
或營業所、事務所或公務所所在地不在同一管轄區內
者,各該行為地、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主管機關均有管
轄權。
第 31 條 一行為違反同一行政法上義務,數機關均有管轄權者,
由處理在先之機關管轄。不能分別處理之先後者,由各該
機關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或有統一管轄之必要者,由其共
同上級機關指定之。
一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而應處罰鍰,數機關均有
管轄權者,由法定罰鍰額最高之主管機關管轄。法定罰鍰
額相同者,依前項規定定其管轄。
一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應受沒入或其他種類行
政罰者,由各該主管機關分別裁處。但其處罰種類相同
者,如從一重處罰已足以達成行政目的者,不得重複裁
處。
第一項及第二項情形,原有管轄權之其他機關於必要之
情形時,應為必要之職務行為,並將有關資料移送為裁處之
機關;為裁處之機關應於調查終結前,通知原有管轄權之其
他機關。
第 32 條 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
應將涉及刑事部分移送該管司法機關。
前項移送案件,司法機關就刑事案件為不起訴處分或為
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之裁判確定者,應通知原
移送之行政機關。
第 33 條 行政機關執行職務之人員,應向行為人出示有關執行職
務之證明文件或顯示足資辨別之標誌,並告知其所違反之
法規。
第 34 條 行政機關對現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人,得為下列
之處置:
一、即時制止其行為。
二、製作書面紀錄。
三、為保全證據之措施。遇有抗拒保全證據之行為且情
況急迫者,得使用強制力排除其抗拒。
四、確認其身分。其拒絕或規避身分之查證,經勸導無
效,致確實無法辨認其身分且情況急迫者,得令其
隨同到指定處所查證身分;其不隨同到指定處所接
受身分查證者,得會同警察人員強制為之。
前項強制,不得逾越保全證據或確認身分目的之必要程
度。
第 35 條 行為人對於行政機關依前條所為之強制排除抗拒保全證
據或強制到指定處所查證身分不服者,得向該行政機關執行
職務之人員,當場陳述理由表示異議。
行政機關執行職務之人員,認前項異議有理由者,應停
止或變更強制排除抗拒保全證據或強制到指定處所查證身分
之處置;認無理由者,得繼續執行。經行為人請求者,應將
其異議要旨製作紀錄交付之。
第 36 條 得沒入或可為證據之物,得扣留之。
前項可為證據之物之扣留範圍及期間,以供檢查、檢
驗、鑑定或其他為保全證據之目的所必要者為限。
第 37 條 對於應扣留物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得要求其提
出或交付;無正當理由拒絕提出、交付或抗拒扣留者,得
用強制力扣留之。
第 38 條 扣留,應作成紀錄,記載實施之時間、處所、扣留物之
名目及其他必要之事項,並由在場之人簽名、蓋章或按指
印;其拒絕簽名、蓋章或按指印者,應記明其事由。
扣留物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在場或請求時,應製
作收據,記載扣留物之名目,交付之。
第 39 條 扣留物,應加封緘或其他標識,並為適當之處置;其不
便搬運或保管者,得命人看守或交由所有人或其他適當之人
保管。得沒入之物,有毀損之虞或不便保管者,得拍賣或變
賣而保管其價金。
易生危險之扣留物,得毀棄之。
第 40 條 扣留物於案件終結前無留存之必要,或案件為不予處罰
或未為沒入之裁處者,應發還之;其經依前條規定拍賣或
變賣而保管其價金或毀棄者,發還或償還其價金。但應沒
入或為調查他案應留存者,不在此限。
扣留物之應受發還人所在不明,或因其他事故不能發還
者,應公告之;自公告之日起滿六個月,無人申請發還
者,以其物歸屬公庫。
第 41 條 物之所有人、持有人、保管人或利害關係人對扣留不服
者,得向扣留機關聲明異議。
前項聲明異議,扣留機關認有理由者,應發還扣留物或
變更扣留行為;認無理由者,應加具意見,送直接上級機
關決定之。
對於直接上級機關之決定不服者,僅得於對裁處案件之
實體決定聲明不服時一併聲明之。但第一項之人依法不得
對裁處案件之實體決定聲明不服時,得單獨對第一項之扣
留,逕行提起行政訴訟。
第一項及前項但書情形,不影響扣留或裁處程序之進
行。
第 42 條 行政機關於裁處前,應給予受處罰者陳述意見之機會。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已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通知受處罰者陳
述意見。
二、已依職權或依第四十三條規定,舉行聽證。
三、大量作成同種類之裁處。
四、情況急迫,如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顯然違背公
益。
五、受法定期間之限制,如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顯然
不能遵行。
六、裁處所根據之事實,客觀上明白足以確認。
七、法律有特別規定。
第 43 條 行政機關為第二條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裁處前,應依受處
罰者之申請,舉行
聽證。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有前條但書各款情形之一。
二、影響自由或權利之內容及程度顯屬輕微。
三、經依行政程序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通知受處罰者
陳述意見,而未於期限內陳述意見。
第 44 條 行政機關裁處行政罰時,應作成裁處書,並為送達。
第 45 條 本法施行前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應受處罰而未經裁
處,於本法施行後裁處者,除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八
條第二項、第二十條及第二十二條規定外,均適用之。
前項行政罰之裁處權時效,自本法施行之日起算。
第 46 條 本法自公布後一年施行。
回頁首